0 引言
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2 小江断裂南段沿线历史滑坡的发育特征
2.1 滑坡体基本特征
2.2 基于LiDAR测量数据的地貌学分析
2.3 地质调查
3 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4 滑坡形成时代的确定
4.1 基于滑坡后缘陡坎角度经验公式的估算
4.2 基于地质探槽的滑坡时代确定
4.2.1 探槽
4.2.2 探槽剖面与年代分析
5 讨论
5.1 滑坡发生的时间
5.2 1606年地震震级的复核
5.3 对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活动特征的启示
6 结论
文章摘要:历史地震资料在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评价地震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沿活动断裂丛集状发育的地震滑坡可为识别和复核历史地震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沿小江断裂南段至少有10个地点发育滑坡,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体积> 100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也有体积<10万立方米小型滑坡,但均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的历史古滑坡。这些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较缓的盆地及其边界地区,很可能为地震滑坡,而非由降雨诱发。滑坡后缘陡坎的角度基本集中在29°~31°之间,表明其应该为1次地震事件的结果。基于LiDAR测量建立滑坡发育段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生成的三维地形阴影图上清晰地揭示了滑坡体与小江断裂南段最新地表破裂带的密切关系,该断裂段最晚一次断错地表的地震事件触发了丛集状分布的滑坡。综合经验估算结果、滑坡体探槽中年代样品14C的测试结果和历史文献资料,地震滑坡的发生时间可以推断为公元1606年。对这些历史地震滑坡的认识一方面为将小江断裂南段确定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为重新评价地震震级提供新的切入点。根据小江断裂南段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经验关系式,同时结合不同震例的地质灾害强度以及人员伤亡数的对比分析,对1606年建水地震震级的复核结果表明:其震级很可能≥71/2级(即≥7.5级)。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强烈活动和发生大地震的能力至少可一直延续到小江断裂南段。目前由GPS观测资料所证实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HS)的顺时针转动需要一个连续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作为东部边界,文中的工作和认识可促进对该东部边界更深入的研究。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2/021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