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辞书研究2011年第4期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等辞书对此均做了简要说明。这就是避讳学说的添笔避讳。正因为这样,雍正三年以后刻印的《潜丘札记》,其“丘”即作“邱”了。阎若璩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死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死后二十一年,才是雍正三年(1725)。因此,他是绝不会将自己的著作《潜丘札记》,遵雍正帝所定避孔丘名讳,写作《潜邱札记》的。据《四库全书提要》说:《潜邱札记》“传本有二,一为其孙学林所刻,一为山阳吴玉揞所删定。”又说:“此本(按指《四库全书》所收的《潜丘札记》)即吴玉捂所重定。”据《清史稿·阎若璩传》附录云:吴玉捂与阎若璩之子阎咏同时。上述《潜丘札记》的两个版本均已遗佚,今可见到的《四库全书》本《潜丘札记》,因系乾隆时所修,其“潜丘”的“丘”,当然遵雍正帝所定避孔丘名讳而作“邱”了。清亡以后,进入民国,书中言及《潜丘札记》者,则不遵清讳作“邱”了。如民国时所修的《清史稿·阎若璩传》,言及其著作,作《潜丘札记》,即是其例。综上所述可知,编写辞书,凡言及阎若璩的学术专著,作《潜丘札记》者是对的,作《潜邱札记》者则是错的。此外,凡辞书将阎若璩之号潜丘作潜邱(如1999年版《辞海》,2009年版括注一作“潜丘”),将《潜丘札记》一书列为词条却作《潜邱札记》(如1988年版《辞源》),也是错的。编纂辞书,须明词义;欲明词义,须勤查辞书,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编辞书者,对“阎若璩”这一词条,若经查辞书,知其卒年、籍贯;知其号及所著之书何以作“潜丘”;知其“潜丘”何以又作“潜邱”,则该词条就不会将阎氏的号及所著的书名误作“潜邱”了,不其然乎?(湖南岳麓书社长沙)栾锦秀是“志衰",c圣墨“致衰”?2010年4月21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第7天,全国举行哀悼活动,沉痛哀悼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哀乐声中,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是“志哀”,还是“致哀”?99一行字:我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过了一会,电视屏幕上又出现了一行字:上海世博会青海馆向玉树献花致哀。向死难同胞“表示哀悼”,究竟是用“志哀”,还是“致哀”,或是二者皆可呢?余乃查考词典、字典,寻求答案。《新华词典》(2001)与《新华汉语词典》(2004)皆收“志哀”,而无“致哀”,二书分别释“志哀”为“表示悲伤哀悼”、“用行动表示哀悼”,其中“志”字皆为“表示”义。而单字条目“志”下均无“表示”或与“表示”义相近的义项;相反单字条目“致”下,却分别有“向人表达”、“表达”这一义项。“表达”与“表示”词义相近,那么,表述“表示悲伤哀悼”、“用行动表示哀悼”不是当用“致哀”一词吗?《现代汉语词典》(2005)既收“志哀”,亦收“致哀”,二词的释义分别是“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对死者表示哀悼”,“志”与“致”皆释为“表示”。而单字条目“志”下,亦无“表示”这一义项;相反,单字条目“致”下却有“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这一义项。那么,不管是表示“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之义,还是表示“对死者表示哀悼”之义,不是都应当用“致哀”吗?尤为可怪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单字条目“志3”义项①“记”义下,有例词“志哀”,同一“志哀”之“志”,为何单字释为“记”,而复词中则为“表示”义?“志哀”之“志”,到底应释为“记”,还是“表示”呢?《新华字典》(2008)“志”字的义项②为:“记在心里:永~不忘,①表示不忘:~喜,~哀。”“永志不忘”的“志”由“记在心里”的意思引申出“表示不忘”义。但是“志哀”之“志”若释为“表示不忘”,则“志哀”不是当释为“表示不忘哀悼”吗?这显然讲不通。《标准汉语字典》(2000)、《现代汉语规范字典》(1998)“志(蒜)”的义项①“记住”下均有例词“志哀”。前书义项②为“记述”,例语为“志怪小说”;后书义项②为“用文字记录,记载”,例语中亦有“志怪小说”。“志”乃形声字,从心,之(隶变作“士”)声。《广雅疏证》:“志,识也。志与识声义并同,《周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日:‘志,古文识,识,记也。”’“志”字从“心”,作动词用时,本义是“记在心中”,如《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后引申为“用文字记载,记述”,100辞书研究2011年第4期如《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又写作“站”,如《列子·杨朱》:“太古之事灭矣,熟赫之哉?……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太古至于今日,年数不可胜纪。”可见,“蒜”、“识”、“纪”皆犹“记”,乃“记述”之义。《汉语大词典》(1997)中,既收“蘸哀”(即“志哀”),亦收“致哀”(其义项②为“表示哀悼”)。此外还收录了“懿喜”、“蘸惠”、“蒜怪”、“懿异”等词目,其释义及部分书证如下:甓衷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金天翮《文学上之美术观》:“依乎前诂,孝慈于焉蘸哀;逮乎后解,睿圣因以述德。述德故文体瑰玮.蘸哀则文词恻怆。”赫謇谓表示喜悦。清张问陶有《重阳京兆榜发蒜喜》诗。清吴大激《师建鼎》诗注:“丙申,东坡生日,得此蘸喜。”赫惠以诗文对惠赠物品表示感谢。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孟仓曹愧酒浆二物,则有诗蒜惠。”叉,赵翼有《钱充斋观察远饷永昌面作饼大嚼诗以蒜惠》之作。螽怪记载怪异之事。豁异记载奇异之事。按:《汉语大词典》(1997)词目“蒜哀”书证中,“述德”与“蒜哀”对文,“蒜”犹“述”,皆“记述”之义,“蒜哀”即为“记述悲哀(之情)”义。词目“懿喜”二书证中之“港喜”,皆“记载喜庆(之事)”义。词目“蕊惠”二书证中之“蒜惠”,皆“记载惠赠(之事)”义。以上书证中的“蒜”字.皆应释为“记述”或“记载”;而释为“表示”则不顺。这从其对词目“益惠”的释义尤可知:“港惠”之“蒜”若释为“表示”,则“港惠”当释为“表示惠赠”,显然不妥。故《汉语大词典》乃增字迂曲而解为“以诗文对惠赠物品表示感谢”,以迁就“蒿”释“表示”之义。再者,“蒜哀”、“蘸喜”之“蒜”,与“蘸怪”、“蘸异”之“蒜”,其后之词素同为形容词,五“慧”本应同释,为何前三“蒜”释为“表示”,而后二“益”释为“记载”?愚以为:“蒜哀”、“蒜喜”的“蒜”与“蒜怪”、“蒜异”的“蘸”义同,可释为“记述”或“记载”。《标准汉语字典》(2000)、《现代汉语规范字典》(1998)将“志哀”、“懿喜”二词纳入“志(蒜)”的义项①“记住”中,亦不到位;应分别纳入其义项②“记述”与“记载”中。“志哀”可释为“记述悲哀之情”,“志喜”可释为“记载喜庆之事”。综上所述,“志(落)”无“表示”义,而“致”有“表示”义,“致哀”之“致”与“致敬”、“致谢”、“致意”三词之“致”,皆为“表示”之是“志哀”,还是“致哀”?101义。故表述“表示哀悼”、“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之义,当用“致哀”一词。参考文献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阐典出版社:1997.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4.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张谦亨,顾振彪主编.标准汉语字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江苏省扬州市玉器街105号)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本栏责任编辑郎晶晶)、一、pⅥ—·pq—、≯p吣—、妒、p、p、p、妒p吣,、曲由b声\pp铀—、9≯、;Ppu产、s—、—‘、p吣产、p、p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62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