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由地球内动力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可能会导致相关的自然灾害。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人口密度高、房屋及工程设施抗震性能差等现实客观原因,以及国民在过去对于地震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应急避险行为训练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使得我国在过去几次较大地震发生时受灾严重。在地震发生时,应急救援通信占据着格外重要的地位。
1 应急通信概述
所谓应急通信,也就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能够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特殊通信机制。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的随机性、容量需求的不确定性、通信技术的多样性和信息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
2 面对不同阶段的应急通信解决方案需求
在灾害发生的不同阶段对应急通信的解决方案需求是不同的。(1)在灾情发生的最初阶段——灾害早期阶段,有效组织的救援队伍还未得到统一化的指挥,人员伤亡需要快速地核实并进行救助,此时原有的通信系统往往因受损严重而处于瘫痪状态,无法进行正常使用;(2)“响应”阶段,灾害现场已初步得到清理,初步确定人员伤亡数量并将伤者转移至就近的医疗机构,额外的救援物资能够被带至现场,此时有效的通信手段来进行协调配合变得非常重要;(3)灾后恢复阶段,灾区受伤人员已转移到适当的医院,基础设施正在进行重建,这一阶段通信系统也会陆续得到恢复,应急通信的压力也会逐渐缓解。
3 应急通信的几种典型方式
应急通信的特点是应对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因此对通信网络和设备从通信技术手段的保障方面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针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现场特点,典型应急通信系统多以移动通信为基础,以求实现较高的机动性、快速组网等特殊需求。
3.1 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通信电路多、机动性能好等诸多优点,涵盖了通信、指挥调度、数据和视频采集、信息分布、过程监督等各个环节。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地面的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均可能被破坏,以致不能提供正常通信服务,此时卫星通信将成为最有效的甚至是惟一的通信技术手段,为消除通信失联方面的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3.2 短波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短波通信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通信,主要靠天波传播,可经电离层多次反射,远距离传输。短波通信具有地形影响小、设备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开设和撤收,机动性能好的特点,而且短波通信介质的电离层不易遭受人为的破坏,抗毁能力强,因此十分适合作为地震抢险救灾的应急通信手段。应急短波通信网就是利用短波手段为应急情况下抢险救援提供通信保障而搭建的分布式通信网络。
3.3 微波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微波通信是使用波长在1毫米至1米之间的电磁波——微波进行的通信,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通信,而不需要固体介质,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抗灾性能强等优点。在震时可替代被毁的支线光缆、电缆传输信号,同时,在架设线路困难的地区传输通信信号。
3.4 应急通信车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应急通信车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移动的通信系统,具有布置开通速度快、机动性高、运用灵活、调度方便、与现有通信网络接入便捷、自带电源设备等特点。在震时,通过开赴到应急现场的车载平台,搭建通信网络,实时处理现场传输过来的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实现现场各种不同制式、不同频段的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与远程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构成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进行全方位高效有序的指挥和调度,是实现现场应急通信的首选方式之一。
3.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又叫专用业务调度系统,是把有限的信道集中起来,也就是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电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即“系统所具有的全部信道都可为全体用户共用”。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512/380.html